我國電子制造業正在告別過去超高速增長的態勢,向中高速轉變。業界認為,服務化正是電子服務業新的增長點之一,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電子制造業可將研發、制造、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從過去單一的賣產品轉變到賣產品與賣服務相結合,提升制造商、產品和用戶三者之間的黏性,創造出新價值。同時,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競爭已經來臨,不僅電子制造的過程將智能化,電子制造產品本身也將具有更多的智能因子。
“我國電子制造業正在告別過去超高速增長的態勢。”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主任龔曉峰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收入增速已從2010年的24.1%持續下降到2014年的9.8%,從超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其中,3月份,41個大類行業中有35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電子制造業的增長率達到12.3%。工信部統計數據也顯示,今年前2月,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8%,產銷保持較快增長,實現良好開局。
“我國電子制造業正在告別過去超高速增長的態勢。”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主任龔曉峰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收入增速已從2010年的24.1%持續下降到2014年的9.8%,從超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其中,3月份,41個大類行業中有35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電子制造業的增長率達到12.3%。工信部統計數據也顯示,今年前2月,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8%,產銷保持較快增長,實現良好開局。
告別“超常態”
電子信息技術因具有高度的創新性、滲透性、倍增性和帶動性特點,正驅動“小電子”向“大電子”演進。電子制造業技術快速創新和升級,在手機、通信設備、芯片和液晶顯示等行業,我國龍頭企業不斷提高規模實力和創新能力,并緊跟國際潮流,眾多創新產品在國內外展會上頻頻亮相。
數據顯示,我國電子制造業的內外銷市場都在加速開拓,尤其是今年2月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內銷產值超過外銷。“電子制造業在加快向工業滲透,新型工業用芯片、工業用電子設備等加快研發轉化,LED等電子產品也開始加快出口發展。”賽迪顧問電子信息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劉鈺說。
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研究院分析師蔣欽云表示,從國內市場看,電子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與機械等其他產業緊密融合發展,將成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支撐主力。從國外市場看,我國電子制造業也處于從“大進大出”到“優進優出”轉變的新常態,正加快“走出去”步伐,擴大對外投資范圍和領域,以資本輸出帶動產品輸出,打造我國電子制造業全球生產網絡體系。
擁抱“互聯網+”
2015年,許多電子制造企業正在“從硬到軟”的路上更進一步。曙光開始了向數據服務商的轉身,浪潮的政務云平臺、華為的智慧安防系統等,都在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探索出了一系列成功案例。
“利用互聯網信息新技術,是重塑我國電子制造業新優勢的有效途徑。”蔣欽云表示。一方面,傳統電子制造業觸網融合發展,與電子商務結合,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另一方面,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3D打印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推動電子制造業不斷轉型升級,提高價值含量,并產生新的業態。
實踐證明,結合了“互聯網+”的智能電子產品在市場上都表現搶眼。工信部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從我國電子制造業的細分行業看,通信設備行業增速領先,家電視聽行業扭轉了2014年內銷增速在0.1%至2.4%徘徊的局面,內銷產值增速一舉沖到12.2%,背后的重要原因正是4G技術的推動、智能家電的升級換代等。
正如劉鈺所言,電子制造業一向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前沿陣地,我國智能制造以及工業互聯網的實現,必將給電子制造業帶來很多新的增長點。
“電子制造業服務化正是這些新增長點之一。”蔣欽云表示,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電子制造業將研發、制造、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從過去單一的賣產品轉變到賣產品與賣服務相結合,提升制造商、產品和用戶三者之間的黏性,創造出新價值。
邁向“智”造業
剛剛閉幕的第三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可謂是一場電子“智”造的集中展示—巡檢機器人來回走動播放著監控畫面、智能眼鏡為您講解梵高名畫、電動車停放時就能無線充電……
蔣欽云坦言,我國是電子制造大國,但大而不強的局面仍有待改變。以集成電路為例,我國制造技術始終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2代以上。2014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金額高達2184億美元。此外,我國雖然是智能手機制造大國,但關鍵的電子元器件大量依靠進口,產業發展受制于人。
這也是我國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重要原因。今年2月,該基金成立以來進行了首個大規模投資,即向紫光集團旗下的芯片業務投資100億元,體現了國家對電子制造業基礎創新和基礎制造能力的大力支持。
對電子制造業來說,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競爭已經來臨。一方面,電子制造過程將智能化,也就是通過構建智能工廠,推行智能生產,實現制造過程自動化、柔性化、智能化,推進供應鏈管理靈活彈性;另一方面,電子制造產品本身將注入更多的智能化元素,也就是未來的電子制造產品本身將具有更多智能因子。
“我國電子制造業一向在新技術轉化應用等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未來還將在跨領域融合發展中找到新的增長點。”劉鈺表示,比如目前已有一定成果且融合趨勢最明顯的是與材料技術的融合,通過與新型顯示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激光材料等方面的融合發展,不斷將產品與制造技術更新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