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到2020年,整個生物經濟產業將達到9萬億元,其中生物醫藥產業有5萬億元的產業潛力。”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宏廣曾做出了這樣的預測。在政策和資本的雙重刺激下,近年來,作為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基地、助推器和加速器的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園也呈現出井噴之勢。
高水平園區
向上海、北京集聚
在2015年4月10日起開始施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中,將生物醫藥列為“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的范疇之內。對此,業內普遍認為,外資準入門檻的松動有望緩解長期困擾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錢荒”,同時將加快產業市場化競爭的進程,提升企業開放創新能力和國際化水平。
事實上,從2010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生物產業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支柱性產業至今,國家連續出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生物類似藥研發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等一系列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產業監管、審批、市場準入機制及創新的支持等配套政策不斷成熟,為產業發展掃清了政策障礙。
隨著政策刺激的逐步深化,各級政府及企業對生物醫藥領域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大量的資本投向了生物醫藥類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制造領域。據預計,2014—2016年,中國生物產業產值的年增長率將高達20%,在相關領域的投資額將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而這一領域也被業內視為利潤回報最為豐厚的投資領域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6月,我國共設立215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114家國家高新區,其中很多園區都涉及生物醫藥領域,而省級以上的生物產業園數量則超過400個。
業內人士介紹,由于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研發周期長的發展特點,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在區域上呈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園區及企業形成了向經濟發達地區、專業智力密集區集聚發展的態勢。
以上海、浙江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以北京、天津、山東為核心的環渤海地區,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憑借其強大的產業基礎、研發技術、金融支撐、人才儲備優勢,成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地區,也是后發園區進行定向產業招商的重點區域。
從上市公司的區域分布來看,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也是重點區域。據中國證監會[微博]上市公司名錄披露,截止于2014年第4季度,中國醫藥(17.06, 0.89, 5.50%)行業上市公司共173家,而以上三個區域則分別集中了43、34、19家上市公司,占總數量的44.5%;營業收入分別達到1885.17億元、1183.11億元、795.3億元,三地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占總營業收入的73.6%,遠遠超過其他地區。
一線城市周邊成
產業發展熱點區域
不過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隨著跨國藥企不斷加碼中國市場,一線城市也成為他們布局的首選,輝瑞、諾華、阿斯利康、禮來、諾和諾德等企業紛紛入駐上海張江藥谷及北京中關村(9.96, 0.88, 9.69%)生命科技園,在跨國藥企的沖擊下,很多中國本土醫藥企業開始向二三線城市轉移。“外企占領京滬等產業高地,直接抬升了人才成本,國內一些企業不得不退至天津、蘇州等周邊地區。”生物醫藥門戶“生物谷”總經理楊春表示。
海達投資執行總經理劉杰肯定了這種說法:“例如在張江藥谷,由于區域內都是相似類型的公司,員工的流動率非常高,國際企業的聚集進一步抬高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而在二線城市,這種流動率將會明顯下降。
除了人力成本上升,一線城市還面臨著能源、原材料和環境承載力缺乏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而一線城市原有的政策優勢、資本優勢也不斷受到二三線城市鼓勵生物醫藥產業園建設,及招商引資政策的蠶食。
因此,近年來一大批具備交通區位優勢的二三線城市生物產業園開始崛起。例如,2014年上半年,13家生物制藥企業入駐固安肽谷生命科學園。2015年1月,22家北京生物醫藥企業集體落戶位于滄州的渤海新區生物醫藥工業園。2015年3月,北京悅康藥業投資50億元的生物醫藥產業園落戶淶水。
“選擇在一線城市能輻射到的周邊二三線城市,是目前一些中小企業產業轉移一個比較好的選擇。比如北京周邊的河北、上海周邊的揚州、泰州等。”一家在固安肽谷生命科學園注冊的醫藥企業負責人說,河北周邊的幾個城市距離北京很近,在這里企業同樣能便利地享受一線城市的智力資源、資本等。
人才、資本、位置成為
園區三大基本條件
在采訪中有專家表示,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將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作為發展經濟的一項主要內容,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的同時,需要警惕重復建設和低水平競爭,使有限的生物醫藥資源過于分散,影響真正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產業規模與集聚度高的生物產業基地的培育成長。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指出,生物醫藥產業園并不是簡單的興建和招商,如何搭建保障體系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在湖北武漢光谷生物城一位負責人看來,人才、資本、位置是生物醫藥園區能否發展好的三大基本條件。比如人才不足,企業就無法持續發展;物流覆蓋不能達到要求的話,企業的運輸成本就會增加,相應地,競爭力就會下降;資金投入不足會影響項目的發展,投融資理念無法跟上目前形勢的話可能導致成果轉化緩慢。一些地市州級的小地方,不具備發展生物產業的基礎,想要進行生物產業中科技含量、附加值、人才要求較高的項目,就會造成政府投入資源的一種浪費。
一家研發中心位于北京經濟開發區的外資藥企項目負責人表示,生物醫藥研發對周圍環境要求很高,需要園區從提供供水供電,中間藥、制劑提供,到污水處理等一整套的保障體系,任何一環的缺失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研發甚至是競爭力,在這方面中國二三線城市與長三角、環渤海灣、廣州深圳的距離在不斷的拉大。“我們去考察過很多新建的生物醫藥園區,大部分園區配套設施較差,與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要求不太相稱”。
派格生物醫藥有限公司CEO徐敏表示,“一些園區只是劃出一塊地,引進幾家企業,產業發展沒有明確方向;一些地區建園只是一時興起,當地政府拿出一筆啟動資金,給企業提供一些優惠條件,缺乏長期扶持。”對長遠發展缺乏必要的規劃和后續服務,僅靠提供的優惠政策是很難吸引企業入駐的。因為企業在選擇園區時,除了考慮硬件和地理位置條件,更看重的是產業發展的氛圍。一個園區定位明確、專業,與企業發展匹配,并能夠形成產業鏈,對企業就具有一定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