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了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20條意見。這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以來,首次就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方面出臺指導意見。
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創新型、智能化、國際化是輸配電設備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方向,《中國制造2025》也明確要“推動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業集群”。但是,目前我國高聚集度的輸配電設備產業集群數量較少,沒有形成產業鏈的緊密合作,且大部分企業處在價值鏈低端。同時,由于傳統制造業設備企業創新能力弱,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略低。這些問題都制約了該產業集群的發展和功能發揮。
智慧集群是“互聯網+制造業”創新融合
《指導意見》中的一個亮點是提出加強產業集群信息化,明確建設智慧集群。
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局長鄭昕表示,發展智慧集群是推進智能制造、產業互聯網的重要探索和實踐。這種智慧互聯型的產業生態系統,要實現系統層面的智慧互聯,不僅需要少數大企業掌握智能制造技術,更需要大量中小企業實現智能化,以互聯網為媒介實現大中小企業、上下游企業等的集成、協同和動態演進。
關于產業集群發展的概念,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這樣解釋:“產業集群通俗地講,就是有很多相關企業,上下游生產、經營、銷售活動當中配套的、協同的這些企業扎堆,集中在某一個地方規模化發展。”有專家指出,要開展“互聯網+輸配電產業集群”的創新試點,應通過龍頭企業培育、重點項目引入和工業電商轉型,引導企業以互聯網為媒介,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實現資源共享協同的生產組織創新、滿足制造模式創新、提升用戶體驗的產品及營銷模式創新、支撐智能綠色的生產運營創新、支撐全業務全流程互聯網轉型的集成創新等新型模式創新,帶動輸配電設備行業關聯企業向新型網絡化生產模式轉變。
事實上,已有部分省、市開始打造智能輸配電產業集群。山東省濟南市經過十幾年的產業聚集和發展,其智能輸配電產業走在了國內前列,特別是在智能電網變、配產業中的規模和優勢尤為明顯,成為我國產業鏈齊備的智能電網變、配裝備研發、制造產業基地和技術研發中心之一,初步形成了以智能電網變電、配電裝備為主、發電、輸電、用電和智能微電網裝備為輔的產業鏈,上下游產業企業相互銜接、大中小企業相互配套的產業格局,并成為濟南市的優勢產業與支柱產業。廣東省汕頭市近年來加大輸配電設備產業集群的培植力度,加快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產業園區建設和區域品牌建設,投入專項資金,建立輸配電設備產業網絡平臺,為企業提供信息、技術、培訓、專利、標準等方面的綜合服務,智慧產業集群效應逐步顯現。據了解,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等傳統輸配電設備制造大省,也已經分別出臺《中國制造2025》地方版規劃,其中涉及多項發展“互聯網+產業集群”的明確計劃,打造輸配電制造產業升級版。
亟須突破傳統產業集群瓶頸
分析人士表示,輸配電設備行業作為傳統制造業,發展“互聯網+產業集群”仍須突破政府瓶頸和創新瓶頸。
“我們以前也有產業集群,比如像工業園區,但有的產業集群做得并不好,就是因為政府在規劃的時候,跟市場的融合度不夠。”著名財經評論員葉檀提醒,要避免重蹈部分工業園區的彎路,政府在制定規劃時要和市場緊密融合。
在推動輸配電產業集群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公共政策的瓶頸也會制約智慧集群的發展和行業的轉型升級。比如,由于地方政府的職能定位不準確,采取“行政撮合”方式將許多企業“半自愿”地納入集群,或以自身掌握的資源直接介入經濟活動,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對大企業過分偏愛和對小企業態度冷淡、重視硬件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忽略軟環境的培育和發展、社會保障功能不健全等問題,也是政府部門制約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方面。
據了解,《指導意見》中提出,工信部將推動各地建立和完善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大力推進互聯網+產業集群行動,開展100家智慧集群建設和認定工作;開展產業集群評價,完善評價考核和分類指導;推動建立產業集群聯盟;強化產業集群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建立產業集群運行監測制度,加強預警和引導。
為打造創新型、智能化、國際化的輸配電設備產業集群,加快輸配電制造業轉型升級,龍頭骨干企業起到的帶動作用和中小企業的協作功能也不容小覷。根據《指導意見》,為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要發揮龍頭骨干企業的示范帶動效應。每個產業集群應明確2~3家龍頭骨干企業,并對其重點扶持。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與龍頭骨干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建立穩定的供應、生產、銷售等協作、配套關系,培育和發展一批成長性好的企業。
“中小企業的發展,可以和大企業之間形成一個協同、一個配套。沒有眾多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大企業也難以發展得很好。”徐洪才指出,必須在扶持具有優秀創新能力、資金、人才等優勢的龍頭企業的同時,培育一批中小微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經營各環節上產生協調效應,形成產業鏈。
有業內專家表示,通過政府和龍頭企業的推動力量,加強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建設,提高自主設計創新、高端制造和集成能力,再加上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提高產業集群信息化水平和創新水平,打造出智慧互聯型輸配電制造業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