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褚君浩院士:未來光電子技術發展應與智能時代相結合
發布日期:2019-08-09 | 來自: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 | 閱讀:9426次
近年來,光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的發展帶動了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術等技術領域的加速演進,同時,光電子信息技術也對現代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支撐作用。
8月5日,在第十一屆光電子·中國博覽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褚君浩院士在接受環球網科技專訪時表示: 未來光電子技術發展應與智能時代相結合。
褚君浩院士講述道:“智能時代的技術態勢主要在五個方面:智能化分布式新能源系統;智能化復雜體系、物聯網、智慧城市;機器人、傳感器、人工智能;智能化制造技術、新材料;智能診斷修復技術。這五大方面已成為當下潮流所在,也成為我們科研人員潛心鉆研的方向所在。”
智能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智能化的系統。褚君浩院士認為,一個智能化的系統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動態感知,第二個是智慧識別,第三個是自動反應。“就像我們五官,首要的功能便是收集信息,隨后將采集到的信息傳輸給大腦來分析,然后要做出反應,這便是我講的智能化系統三個方面。“
褚君浩院士表示,想要達成動態感知就要靠紅外光電子技術傳感器來實現。而在智慧識別階段,也要結合紅外光電子技術所產生的大數據構筑模型,從而達成相關功能。自動反應則運用到控制、測量、計算等等復雜的原理,而里面好多也需要依靠紅外光電子技術。因此,光電子技術對智能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性作用。
“所以我們現在在智能化的條件下,空天海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環境監測、醫療診斷都需要光電子的器件,這個對光電子器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光電子器件發展的機遇。“褚君浩院士說到。
談及中國紅外光電子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褚君浩院士感慨良多。他表示,“未來中國紅外光電子技術的發展應要面向六個方向,第一個是大規模高增益,第二個是擴充波段,波段全覆蓋,第三個是多色多頻道,第四個是提高工作溫度,室溫工作,第五個是一些新概念的,從基礎研究出發擴展出來的一些新器件,第六個是實現智能化。“
據褚君浩院士介紹,當前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碲鉻汞紅外光電傳感器”在世界范圍內處于一流水平,目前廣泛應用在軍事工業、航空航天、空天探測、生物醫療等多個領域,這項成果不僅打破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紅外光電子技術封鎖,也實現了中國科學界在該領域的技術突破。但是,褚君浩院士也指出,當下中國紅外光電子技術也面臨進一步提升水平的考驗。
褚君浩院士指出,當前中國紅外光電子技術面臨著兩大問題。“首先,中國的研究機構面臨著一個問題,那便是實驗室大都采用進口儀器設備,國產研究設備的嚴重不足,嚴重依賴海外品牌。其二是碲鉻汞紅外探測器成本過高,并被設計為低溫環境下工作,導致這一國際拔群的科研成果主要應用在高端領域,還不能普遍應用。“
“我國的紅外光電子產業市場不斷在增加,尤其是在物聯網、智能手機、智能穿戴和生物醫療方面的市場需求日益明顯。與日俱增的市場需求對光電子元器件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是中國紅外光電子技術發展的最好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