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銀河生物發布“2015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75.52億元(含)。公告稱,銀河生物憑借在PDX 技術、CAR-T 技術以及神經干細胞治療技術的領先研發優勢,擬深度切入腫瘤等重大疾病檢測與預警、個性化用藥、藥效評估、數據庫分析與服務等領域。
對于這份高達75.5億元的定增預案,一時間引起多方關注,很多分析人士都對于一家在電力行業深耕20余年的企業,轉型至生物醫藥領域發展前景有不同看法。
不過,銀河生物并不認為此次轉型空穴來風,而是經過了10多年的積淀,生物醫藥轉型無疑一次高難度的產業轉型,不過銀河生物已經做足了準備。
在電力行業浸淫20多年的銀河投資(原名)為何會轉型產業門檻頗高的生物醫藥產業?
對此銀河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唐新林解釋稱,龐大的市場空間、積極的鼓勵政策、成熟的人才體系,充足的社會資本,以及公司多年來在生物醫藥領域的耕耘,讓公司的轉型方向最終定格在了生物醫藥領域。

目前除了互聯網,就是生物醫藥行業能在未來產生突破。國內對生物醫藥企業的支持政策也很多,國家長遠性規劃或國家級大型基金都將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列為優先考慮項目,同時在基因檢測、細胞治療、藥品審評制度等方面陸續出臺積極政策。
國家在《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曾明確提出“2013年~2015年,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年均增速達到20%以上,形成一批年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據分析預測,生物制藥市場規模未來年均復合增長率有望達到56%,生物制藥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不過,雖然市場巨大,但是屬于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卻微乎其微。但是在國外高端的生物醫藥產業和健康產業,有著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醫藥專家和技術人員。
“在全球的在藥品銷售中,那么前十大品種,其中有六七個全部是生物醫藥。圍繞著這么多的腫瘤和疾病治療非常好的有效藥物,雖然這些藥品全部出自歐美大的跨國藥企,但是這些大的跨國藥企里面在研發在臨床研究,申報,包括工藝開發里面積聚了一大批刻苦努力的中國人,很多生物藥都是黃皮膚的中國人在跨國藥企開發出來的。隨著國內創業環境好轉,大量海歸人才回到國內進行創業,為我們轉型高端生物醫藥產業,進入新的領域提供了非常好的人才環境和條件。”唐新林稱。
銀河生物發布的非公開發行預案顯示,銀河生物計劃從募集資金中投入36.4億元用于10個新藥項目研發,其中有8個項目為單克隆抗體藥物,覆蓋抗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傳染性疾病等治療領域,其中多個項目為國際首創藥物,以丙型肝炎病毒單克隆抗體為例,該項目若能研發成功,將成為全球首個上市銷售的丙肝疫苗,將對人類衛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業內人士也表示,我國的單抗藥物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目前我國單抗市場總體規模不大,但增速迅猛,近年國內單抗藥物的市場規模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遞增,正處于爆發式增長的初期,因此銀河生物戰略投資單抗藥物研發領域恰逢其時。
一個企業要發展,必須有具備專業領域的頂級科學家。而銀河生物選擇與一些知名機構合作并聘請了知名專家,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勝利教授、邱貴興教授,四川大學人類疾病生物治療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魏于全院士、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孫兵教授、南京大學南京生物醫藥研究院院長高翔教授、美國國會干細胞領域首席咨詢專家張素春教授等。
“這些回國創業的生物醫藥人才,以及這些權威的專家,之所以最終會選擇與銀河生物合作,也側面反映出銀河生物管理團隊的創業能力。”唐新林稱,銀河生物的管理團隊在創業之初,一幫學院派人士創業追求的產業目標是希望在具有高增長、高技術含量領域內有所建樹。因此當初無論是選擇電子元器件行業也好,選擇電力行業也好,都反映出了銀河投資管理團隊的創業基因。
說到銀河生物轉型,該公司及其控股股東銀河天成集團對生物醫藥轉型的關注可以追溯到2000年。
2000年時銀河生物控股股東銀河天成集團就開始關注HIV的診斷試劑,并于2003年在廣州科學城投了生物反應罐項目,主要用新工藝做人用乙腦疫苗,到了2010年銀河天成集團在北京投了一個做生物膜的公司,2015年4月份已拿到CFDA生產批文。
除了早期布局之外,銀河生物還利用資本的力量積極并購優秀的生物醫藥企業。
2015年4月銀河生物收購了主要做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的得康生物。得康生物預計2015年盈利3000萬元,2016年預計盈利5000萬元,2017年將達8000萬元。5月份,銀河生物收購南京高新生物醫藥產業創新中心(現改名為:南京銀河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該模式動物與人源化小鼠技術可以說是在業內處于領先水平,模式動物銷售業務將通過與國際知名藥企戰略合作實現對全球市場共同開發,并將成為公司重要利潤來源之一。
銀河生物非公開發行預案還顯示,結合公司現有的資源,銀河生物將打造四個產業平臺,精準醫療與生物治療產業平臺、腫瘤治療藥物研發與生產平臺、非腫瘤類重大疾病藥物研發與生產平臺、模式動物與人源化小鼠平臺。依靠上述四個平臺,公司最終將整合上下游資源,以基因檢測、治療方案設計、生物治療技術為基礎構建精準醫療產業平臺,并依托模式動物技術平臺,定位全球藥物研發領域最前沿,構建國際領先水平的腫瘤和非腫瘤重大疾病藥物研發生產體系,從而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將其打造成公司新興產業的主導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