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晚間,銀河生物(000806.SZ)發布《關于終止重大資產重組的公告》等系列公告,公告稱,公司與審計機構大信會計師事務所及獨立財務顧問長城證券了解到目標公司資金異常緊張、涉及多起訴訟及或有事項,且尚未形成有效的解決方案。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約,繼續推進本次重組已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第十一條之規定,為保障上市公司權益,公司董事會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組。
銀河生物并購遠程心界的失敗先前已有預兆。銀河生物在6月4日公告稱,其審計機構發現遠程心界存在可能影響后續收購的重大事項,收購存在一定的失敗風險,而此次公告意味著此項收購最終以失敗告終。
公開信息顯示,近段時間以來,遠程視界可謂負面信息不斷,先后被無冕財經、經濟觀察報、棱鏡等媒體報道其債務纏身。根據無冕財經的報導《“追債”遠程視界:估值66億的醫療獨角獸,商業模式有沒有問題?》,遠程視界僅用5年便聯網近4萬家機構、年收入近百億,但代理商追繳欠款,暗示其發展之不順。根據經濟觀察報的報導《一個“獨角獸”隕落思考:遠程視界資金缺口已近百億》,截止2018年3月,越來越多地方醫院開始向遠程視界討要說法,代理商要求索還代理費,地方公立醫院討要醫療設備和融資租賃墊付款,甚至遠程自己的員工也開始追討工資,越來越多“債主”浮出水面。綜合看來,遠程視界問題纏身是此次收購失敗的根本原因。
雖然收購遠程心界失敗,但是銀河生物并不會停止向生物醫藥戰略轉型的步伐。銀河生物表示,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終止后,公司仍將繼續完善生物醫藥產業架構,加快提升公司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堅定落實公司的戰略發展規劃。
戰略轉型生物醫藥是銀河生物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也高度契合國家對生物醫藥支持政策。根據《“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生物產業規模達到8-10萬億元,生物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4%,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生物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大幅增加。《規劃》要求“加速新藥創制和產業化。發展治療性疫苗,核糖核酸(RNA)干擾藥物,適配子藥物,以及干細胞、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CAR-T)等生物治療產品。”銀河生物順勢而為,緊隨國家大戰略,積極轉型生物醫藥。
事實上,銀河生物戰略轉型生物醫藥取得不錯的效果,截至目前,公司已構建了以CAR-T、第三代EGFR抑制劑、單克隆抗體等腫瘤治療藥物研發為核心的生物醫藥產業架構。
1月29日,銀河生物發布新藥研發項目進展的公告,全資子公司成都銀河、控股公司北京馬力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四川大學聯合提交的CAR-T藥物“抗CD19分子嵌合抗原受體修飾的自體T淋巴細胞注射液”臨床試驗申請已處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評審批中,并納入優先審評范圍。公司在年報中表示,“預計近期內可獲得臨床試驗批件”。
同時,銀河生物與無錫雙良合作研發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項目(適應癥為非小細胞肺癌),目前已基本完成藥效藥理、安全性評價和藥學研究,正在進行臨床I期的實驗方案設計及臨床申報準備工作,預計在2018年內啟動臨床申報并獲得臨床批件。
另外,銀河生物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單抗和溶瘤病毒藥物方面也已經取得較好的研發進展。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單抗方面,由國家“千人計劃”、江蘇省“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核心人才等組成的研發團隊正積極開展多個自主開發的First-in-class生物大分子新藥研發項目,其中CTLA-4單抗、PDL1單抗和TIM-3單抗等創新抗體已經申請國內發明專利和遞交PCT國際專利申請,并進入下游工藝研究和確認階段。
在溶瘤病毒藥物研發方面,銀河生物控股子公司蘇州般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成功分離出溶瘤病毒株,篩選并確定了適合各毒株生長的哺乳動物細胞系,開發出了基本穩定的病毒小規模生產工藝,啟動了對病毒中式生產工藝的摸索,完成了病毒改造的總體設計。同時,已成功地建立起多個實體瘤動物模型,并就病毒株的藥效和安全性進行了數十批動物試驗。試驗初步結果顯示,蘇州般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溶瘤病毒對抑制實體瘤生長具有較好的療效。
經過最近兩年多的戰略轉型,銀河生物的生物醫藥版圖逐漸清晰,公司CAR-T治療藥物、第三代EGFR抑制劑(小分子藥物)、溶瘤病毒藥物、干細胞藥物、單克隆抗體藥物等研發項目進展順利,預計未來1-3年內將有多個藥物申報臨床。
銀河生物表示,公司將會繼續深耕生物醫藥,力爭成為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推動者。